焦點訊息
-
細胞直接接觸是引發胰臟癌轉移的關鍵
胰臟癌號稱沉默的殺手,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與不適,一旦發現,多已進入癌症後期或轉移擴散,即使接受手術的治療,仍有80%的患者在術後復發,在治療上十分棘手。本中心李文華院士和助研究員胡春美的團隊近日發表的成果證實,癌細胞的生成和轉移,除了癌細胞本身的特性之外,也與癌細胞所處的周遭環境有關。
-
陳韻如老師研究團隊榮獲2024國家新創精進獎
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大多是減緩症狀而無針對致病標的。本團隊的新創研發抗體藥物會專一辨認錯誤折疊的TDP-43寡聚體(oligomer),不會辨認正常的TDP-43。研究證實誤折疊的TDP-43寡聚體具有神經毒性,並存在於...
-
舊天然物新靈魂 小分子抑制劑復活重生
為了在環境中生存,許多天然物配 備了藥理活性,這也成為人們治療 疾病聚焦的標的物。然而,天然物 的生物活性機制多樣且複雜,在研 發入藥的過程中,「副作用」的產 生往往讓研究人員傷透了腦筋,如 何去蕪存菁地將藥理活性發揮在醫 療上,成為藥物開發前期的研究重 點。
-
-
預測B肝功能性痊癒 血清指標sPD‐1出線
隨著各種抗病毒藥物問世,讓過去十分猖獗的慢性B型肝炎獲得有效的控制。但是這些藥物要達到患者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(HBsAg loss)或轉陰(seroclearance),亦即所謂的功能性治癒(functional cure),可能要耗費數年。本中心副主任楊懷壹團隊,運用長期追蹤世代(REVEAL study cohort),歸納出B型肝炎進展的重要危險因子...
-
甜蜜的陷阱 高糖飲食伴隨致癌風險
本中心李文華院士和胡春美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曾於2019年發表,胰臟細胞處於高糖環境,容易引發DNA損傷而造成致癌KRAS基因的突變,進而啟動癌化。現在經由動物實驗,證實高糖飲食習慣容易在胰臟造成糖代謝異常,是引發胰臟組織DNA損傷的關鍵原因。除此之外,他們進一步證實乙醯葡萄糖胺(GlcNAc)...
-
由內而外的治療關鍵 有機/無機奈米粒子嵌合外泌體之新思路
自2013年科學家James E. Rothman、Randy W. Schekman與Thomas C. Sudhof以揭示外泌體(exosomes, Exos)等細胞內囊泡之運輸調控機制問鼎諾貝爾獎後,原本被認定主要功能僅為運輸細胞廢物的外泌體,因在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方面有顯著的成效,從科研圈嶄露頭角,逐漸成為學界寵兒。
-
大自然為師 解鎖酵素StnK3翻轉生物合成路徑
自癒力是一種生物的本能,觀察天然界中生物自我療癒的過程,我們發現生物體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,可以抑菌抗發炎、抗腫瘤抗癌,並與免疫調節功能息息相關。從天然界中尋求生物活性物質,並且從它千變萬化的化學結構中,找出具有活性的化學實體,為新藥研究提供新穎的先導化合物,成為另一帖迎戰致病菌抗藥性問題的良方。